News

News

20170610——我院郎红阳顾问总作为评委出席“寻访民间工匠”颁奖仪式并做《传承与创新》主题发言

2017-07-10

  2017年6月10日, 由筑梦乡村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和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发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主办,住建部村镇司乡村规划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匠意乡愁,镌刻文明”首届民间工匠寻访大赛颁奖仪式暨“对话民间工匠”沙龙活动在北京建筑大学成功举行。



  活动组委会总共征集了近百篇民间的征文和摄影视频作品,共评选出18位获奖作品。沙龙期间,青年建筑师、专家学者与民间工匠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民间工匠的生存现状、传统技艺与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深刻问题。

  会上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发起人蒋好书为获奖者代表颁奖,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纷纷发表演讲。北京建筑大学的范霄鹏教授、 “兴隆号”五代木匠传人周怀林先生  、浙江大学的张玉瑜副教授 的相继做了主题发言。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郎红阳作为大赛评委也发表了《传承与创新》的主题演讲。她提出现在传统工匠主要面临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角色变化、材料变化、设备工具变化等问题,创新是新社会背景下的必定要走的一条路。现在国内外很多传统的建材与施工技法已经在走传承创新的道路,尝试在项目中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并使用新的设计语言和建造手法营造,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符合当代的审美。也有一些建筑大师采用新的材料来建造传统建筑,既保留了古典的神韵,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郎红阳顾问总展示的优秀案例和创新的节点做法让在场的匠人和观众开阔了眼界和思路,颇受启发。(点击图片可观看活动视频)




  在接下来的对话民间工匠沙龙环节,大家探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让匠人难以生存,技艺不得传承。工匠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非常孤独地追求极致。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张玉瑜说:“投稿的文章我一篇一篇看了,常常看得流眼泪。”在对传统的美丽与璀璨之逐渐消失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家也对工匠传统技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中国当代建筑、城镇化、公共艺术领域著名学者周榕先生认为,匠人的直接经验是活的知识载体,这是要比我们通过学习中国古建筑史来学习营造法式和营造则例更为重要的。随着沙龙讨论的激烈,周榕先生觉得“今天的讨论充分揭示了为什么匠人会注定消亡”,因匠人太拘泥于技术,而技术的根系在于传统的农耕文明上,这种文明已死。而我们唯有把匠人传统文明嫁接到现代文明的砧木上,匠人文明才不至于消亡。而传统建筑的哲学与现代建筑不同,发展传统不能建立在实用的视角,而是应该把它引入消费文化中。传统技艺不能成为枯枝“木乃伊”标本,要更新迭代,需懂得创造。他说“我不是一个工匠,我也不没有你们的技艺和知识,但是我觉得我至少可以给所有的工匠上一节课,怎么样把你的脑子重新换一下,你的手还是那个手,换完了脑子以后创造的价值比以前爆发多得多。”周榕先生的发言引起会场阵阵欢笑和掌声。



  寻找匠人,实际上也是在寻找能把传统嫁接到市场中的人。

  最后,活动发起人之一江曼女士呼吁全社会关注传统匠人,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把这样一个生态搭建出来。此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但是关注民间匠人的活动不会就此止步,希望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交流,与民间匠人发生新的故事。


 

“寻访民间工匠”评奖结果:

一等奖:胡塞标《土楼建筑是一门艺术》,匠人—徐松生。

二等奖:朱宗周、潘曦等《建筑学视角下的传统锢窑营造技艺调查——基于平定县传统村落泥瓦匠人刘保财口述》,匠人—刘保财;仁青才让《青海省循化县宁巴村垒石砌墙技艺及石匠》,匠人—多杰才旦、公保扎西等。

三等奖:吴小玲《渐行渐远的行当和手艺人、乡愁》,匠人—吴喜杰;金小花、周苏宁《大象无形——记大师傅陆耀祖》,匠人—陆耀祖;陈焕展《心水木匠》,匠人水木师、志祥师等。

除了一二三等奖的颁发,还有优秀奖、视频奖、摄影奖获奖名单也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