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20200503——绿建院复工进行时: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项目

2021-01-03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项目工地实景


我院复工的另一重大项目——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是科学岛的拓展发展区,合肥前沿科学新窗口、安徽占据全国创新大格局重要地位的新支点、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43公顷,总用地面积398487.78平方米,本次规划设计建筑用地面积约349430.00平方米。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科研办公及配套设施、科研实验厂房、支撑系统(包括特殊用电、特殊用水)、地下工程以及常规的供气、道路、绿化等公用配套工程。本项目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工程,为偏滤器研究系统和超导磁体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主机研究设施,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人才吸引和培养、主要成果孵育和科研管理机制探索的重要基地。项目建成之后主要用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研究,兼有研究生培养、科普等功能。


设计以长生之鸟凤凰从火中重生,寓意可控核聚变中原子核聚合产生释放巨大的能量,通过以下设计手法展开:

1、南北同园、中轴纵贯
科学岛景观中轴往北延伸,形成大科学装置景观轴;交通南北联动互通,实现同园化管理、一体化交通。沿中轴创新路分布设置步行宜达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点,以慢行系统进行串联组织,营造便捷多元一体的园区服务体系。集中规划地下管廊辅助设备方便施工及管理。

通过设置三级管理体系,保持园区工作开展相对灵活独立。


2、岛式生长、生态交融

结合周边过境乡村的自然有机伴生肌理关系合理顺承科学岛集约式中轴规划逻辑,在大科学装置区设置南北贯穿中轴与之呼应。通过科学岛中轴北延,形成大科学装置区主干;同时各组团由主干向两侧岛式生长;通过最大化保留自然原生系统,于“岛屿”间隙形成楔形绿地;再通过人工景观恢复中轴生态廊道,相互交织对话,形成交融一体的自然景观体系。



3、组团集聚、中轴复合

各研究系统以组团形式集聚,组团内各配套研发平台围绕研发核心展开;预留用地北侧靠近滁河干渠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系统建筑组团,其他预留用地建筑组团成有机岛式分布。中轴灵活整合慢行机动车道与步行、自行车道以绿化分割,不仅提供安全、舒适的通行路径,同时结合开放休闲活动场地,收放有序。


生活配套区“等离子体广场”---在以标志性、整体性设计原则下,将原散落式布局尽量整合,以花瓣—“一芯四瓣”形式,形成中间一颗大体量主“芯”—等离子体广场;周围办公及科研标准空间以环绕形式形成“四瓣”,既有独立研究空间,也有共享中心;同时超大露台“等离子体广场”景观设计以多椭圆共交方式,寓意了等离子体等微观世界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轨迹运行方式。



超导组团和偏滤器组团集中式“托卡马克广场”---在超导组团和偏滤器组团入口处,二层以椭圆式观览步道系统结合开放广场,形成互通、更为集中整体的科研厂区。以大椭圆步道形象结合多种小椭圆广场地景,寓意了托卡马克真空室环形容器形态。此外,环形的“托卡马克”广场也能成为日后两大研究厂房组团科研人员休闲间隙交流互动平台。



太阳广场和展览楼—南侧主要园区入口,广场结合景观规划延伸,形成如“凤羽”般散射状太阳广场。同时将总控及展览楼置于园区入口太阳广场东侧,开启园区参观展览的第一站。展览楼形体采用“太阳” 形式,以双环叠绕,幕墙通体明亮充分展示了园区托卡马克“小太阳”科研形象。


        我们的团队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环境最优越、建设理念最先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区。我院院长/总建筑师刘恒作为项目负责人率领建筑一室闫昱、刘菲、沈孝庆等人组成的方案团队经过多个日夜的鏖战,2018年8月在五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由于项目为设计总承包,涉及专业较多,由经营管理中心主任韩维担任项目经理,与建筑所、建筑一室、结构所、机电中心的同事们积极沟通、密切协作,陆续完成各子项工作,其中院总工倪斗和建筑所孔丹在项目艰难推进的情况下,发挥了党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引领各专业迎难而上,努力完成项目赋予的职责。王斌、杨曦、叶左群、龚小亮、尹迎、任川山、冯菊梅等同志也为该项目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配合甲方加紧开展初步设计评审,本着打造国家科学中心地标、结合稳态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人造太阳”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充分考虑工艺要求,保障现有布局的情况下深化设计。预计2020年6月上旬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工作。